建国以来,我国政府投融资体制历经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近年来,我国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2016年7月5日)勾勒了我国投资体制改革蓝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该《意见》将我国政府投资方式分为四类:一是直接投资;二是资本金注入;三是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四是发挥引导和放大作用的政府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公共服务发展基金、住房保障发展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目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呈现出“规范管理、分类推进、全面纳入”的态势。
西方国家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视角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工程项目管理视角的后评价。西方国家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视角的成本效益分析(杜皮特,1884;富兰克林,1952;理查德,2002)和工程项目管理视角的后评价(多纳尔德森,1930;德默尔,1997)。
我国学者对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余晓岭,2000;陈捷,2003;寿童华,2014;钱茜,2018)、评估方法(施玉群,1997;刘泽双,2002;贾俊明,2013;吴锦香,2018)、评估指标体系(冯圣洪,2000;扈剑晖,2007;段培亚,2015;周华,2017)、社会影响评估研究(张燕,2001;许俊杰,2002;田占江,2009;张向东,2018)以及后评价研究(刘平宇,2002;余瑶,2007;梁玥,2013;章志远,2017)等方面。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是党和政府的重点关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的重要内容,社会的重要关切。“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为关键点和突破口,解决好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是未来开展投资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基本方针。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财预〔2018〕167号)明确要求:“加快对政府投资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务项目等各项政府投融资活动实施绩效管理,实现全过程跟踪问效。近期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绩效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19〕220号)搭建了中央预算内投资全流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框架。2019年制定的《政府投资条例》将“注重绩效”作为政府投资原则之一,并明确要求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新时代全面实施政府投资绩效管理已经扬帆起航。
在政府投资中融入绩效理念、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是新时代政府投资领域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取向。我国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与新时代新要求不一致的问题,比如:投资计划、预算与绩效管理融合深度不够;事前绩效评估制度尚不完善;后评价和事中监控、事前评估衔接不紧密;分类别、分行业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不健全;政府投资绩效管理方式方法不完善;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不完善等。亟需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制度。
本课题在新时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和《政府投资条例》的要求下,研究提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明确政府投资绩效管理的思路、方法、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具体包括以下目标:
目标一: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基本理论研究,梳理理论和实践进展、澄清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基本范畴、基本逻辑、制度体系等。
目标二:系统梳理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历史,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调研,归纳总结国内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问题、现状和经验。明确新时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新要求。
目标三: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比较研究,归纳总结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制度的国际先进经验。
目标四:研究提出新时代我国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明确政府投资绩效管理的思路、方法、任务、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