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对中国未来蓝图作了明确科学的安排和部署,为新时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方向。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2021年2月,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当前及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影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种因素,创新教育事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持续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政府债务负担沉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投入渠道单一,体制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解决困扰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创新教育投入的体制机制,采取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密切合作,从教育投资模式、运行体制机制、风险控制和绩效管理等多方面构建多元化教育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教育投融资模式,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PPP模式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多年来的PPP改革实践表明,PPP模式既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率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也是国家推动市场经济改革的新动力和新路径,特别是在后疫情发展时期,PPP模式将成为国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应对疫情、提振经济、保障民生的重要政策工具。PPP模式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财政支出压力,盘活社会资本,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推动教育管理体制的加快转变,实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由政府单一供给转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供给,解决长期制约教育事业投入不足的掣肘,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课题旨在以公共财政理论、财政效率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以PPP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的良好实践为样本,并以赤峰学院校园建设PPP项目为案例,系统梳理和总结教育领域PPP模式的应用成果和实践经验,剖析我国教育领域应用PPP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学习借鉴教育类PPP模式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制约教育领域PPP应用的关键性、要害性、实质性、核心性政策堵点、痛点、空白点,探索科学应用PPP模式推动中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类PPP项目规范、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