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正式启动“湖南湘江新区财政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公益性课题调研支持计划,本计划旨在探索湘江新区的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
会上,湘江新区经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征,长沙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扶文武,湘江新区经发局党组成员、岳麓区统计局局长陈娟等地方政府代表出席会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萧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李德峰,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炜宇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讨。本次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院长安秀梅主持。

会议现场照片
聚焦时代命题,开启新质生产力之门
安秀梅院长指出,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重要概念以来,该领域研究已成为国内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积极响应,于2024年6月启动专项公益调研课题,深入湖南省内多地开展实地调研,积累了丰富数据与实践经验。本次研讨会作为该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交流平台,旨在系统梳理前期发现,深化理论认识,为后续研究及财政金融政策指定奠定重要基础。

安秀梅院长
巍峨湘江大地,绘就未来产业新蓝图
李征副局长介绍了课题背景,湘江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其财政与税收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随后,他系统阐述了新区着力构建的“2+4+N”现代产业体系,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大健康、航空航天和高端服务业为支撑,同时构建N个未来产业引擎的产业格局。他认为,面对区域资源竞争加剧、土地财政收入承压以及科技金融支撑有待加强等现实挑战,深入探索并有效发挥财政金融政策效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已成为当前推动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具有高度的紧迫性与战略意义。
陈娟局长立足基层经济工作实践,剖析了当前经济运行中呈现的结构性分化现象。她分享了湘江新区以智能装备、北斗导航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增长势头强劲,而传统零售业及部分制造业领域则面临显著增长压力。相关数据反映出中小企业税收贡献减弱、盈利空间持续收窄,同时,地方财政在土地财政收入规模收缩后承压态势明显。她着重强调,探索建立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的产业长效支持机制,并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倾斜,对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非省会核心区域的发展,兼具重要性与紧迫性。

地方政府代表
聚焦关键路径,共商财政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
在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财政金融政策如何有效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探讨了关键实施路径。
赵全厚主任强调,构建完善的早期资本体系,尤其是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科技资本体系的重要性。他提出,通过探索“民营企业发现-政府跟投并适时收购-民营企业市场化退出”的创新运作模式,形成“专项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的组合式金融支持方案,以充分撬动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构建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
顾炜宇教授聚焦财政金融的两大发展方向:一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二是提升金融与产业结合效率。他强调,基于风险匹配原则,政府职能应从传统的“补成本、增收益”向“风险缓释”延伸,以此深度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金融融合,有效打通“实验室成果到规模化生产”的转化瓶颈。
李德峰教授提出“在变与不变之中,坚守核心要素比追逐变化更为关键”的核心观点。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进一步跃升。因此,政府应有战略意识地培育具备先进工艺流程、成本管控与管理优势的传统产业,在科技金融政策制定初期即纳入创新要素,着力培育适配的金融产品,并强化本地高校与产业界的深度互动。

专家研讨交流现场
刘萧闻主任前瞻性地提出完善地方政府财政金融体制的创新路径。他建议,探索建立“补改投”机制,并实践“政府投资—产业培育—政府退出”的模式,以有效达成金融支持、产业升级与财政创新协同赋能,实现“1+1+1>3”的放大效应。

刘萧闻主任
聚势赋能,书写财政金融新篇章
最后,安秀梅院长作会议总结发言。她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对深化财政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她强调,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将紧密围绕湘江新区“2+4+N”特色产业体系,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精准聚焦以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科技金融支持路径,着力形成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报告,为湘江新区推进财政金融创新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与决策参考。
与会各方一致表示,将深化沟通协作机制,持续推进课题研究走深走实,携手助力湘江新区打造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标杆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