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接下来的经济工作怎么干?连日来,《经济日报》头版持续刊发金观平文章,带你解读↓↓↓
1.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和潜力
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已被各种“压力测试”检验和证明。这一点,在最近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相继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中又一次得到体现。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又有不少新的困难挑战,但我国经济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展现出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的潜力和活力、韧性和后劲。
“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时作出了明确判断。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我国经济逐步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综合优势仍然突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地位继续巩固,为我们抵御各种风险挑战、跃上更高发展台阶筑牢了基石。
2.用好政策空间提振市场信心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为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指明了方向。
当前,总需求不足仍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对此,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近年来国内外实践表明,充分用好逆周期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弥补市场难以完成的自我修复。面对下半年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升政策的协同性、针对性、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用好逆周期调节手段,着力熨平经济波动,及时化解经济风险,夯实经济增长基础,解决总需求不足问题。
3.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创造就业岗位、推动技术进步、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达5282.6万户。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交流机制,让企业在闯、投过程中更有底气、更有安全感。要深入了解企业经营发展的真实情况、面临的难关挑战,及时回应关切和利益诉求,精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增强工作的互动性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将企业对政策落实的直接体感和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的政策建议作为开展涉企工作的重要参考,使决策更通企情、更得企心。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落细落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针对性地完善政务服务、财税服务、金融服务、用工服务等,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4.稳步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这既是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也为金融监管工作划出了重点。
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要以防为主。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容易受区域经济变化影响,加上个别机构发展战略不明确、风险处置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风险。金融机构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机构,除了其自身要做好风险内控之外,监管部门还要加强外部监管,识别金融机构报送的“注水”材料,提高穿透监管能力。风险积聚往往有迹可循。近年多个典型风险案例中,一些高风险机构的部分指标均表现异常。如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既可有效避免损失扩大,也可降低后期风险处置成本。
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要标本兼治。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将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放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统筹一体推进,同时综合考虑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大行业务下沉、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背景。要关注中小金融机构的实际困难,出台差异化监管政策,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渡过难关。
5.从战略高度抓好稳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强化就业导向,健全就业促进机制,营造“就业友好型”经济发展环境。
要把就业优先上升到战略高度,从劳动力市场两端发力,通过促进供需匹配,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就业带动力。一方面,努力增强制造业盈利能力,稳定和扩大制造业岗位容量。另一方面,扩大服务业就业。广大居民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对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民生需求缺口较大,加快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将吸引更多人投身到服务业中。
6.活跃资本市场需多方发力
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强调,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活跃资本市场,有重要现实意义。
投资端,更大力度引入中长期资金是必要之举。当前,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仍不够高,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比重仍然较小,偏短期化的考核机制加剧了市场波动。
融资端,继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当务之急。上市公司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经济增长成色,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要着力打造更多领跑行业发展、引领科技创新的优秀上市公司,鼓励其通过并购重组等做大做优做强
交易端,持续优化市场环境需久久为功。目前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数量已逾2亿,保护好中小投资者权益,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关键之举。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