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财经报

(cnsphoto供图)
李安东/文
一
2000年,世纪之交。东南形胜,潮起云涌。
那一年,我国上网人数约2250万,国人对互联网还比较陌生。
那一年,福建省提出建设“数字福建”,规划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路径目标,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卓识远见,跃然于八闽大地。
一念生,变始于细微,风起于青萍之末。当初洞察先机的超前之举,后来在中华大地激荡起波澜壮阔的宏伟篇章。
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建国初期封堵新中国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到冷战结束后的《瓦森纳协定》;从1997年的光刻机联盟到2021年美国成立半导体联盟出台《创新与竞争法案》……在西方国家的限制下,2018年《科技日报》分析我国至少有35项“卡脖子的技术”。脖子被“卡”的威胁,如履霜,坚冰至。
在进取中突破,在挫折中奋起,向来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砥砺基因。我国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点燃数字经济新引擎,中国科学院努力把“卡脖子”的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在打造国家网信产业核心力量和组织平台上下功夫。
东方红,号角声,“天问一号” 向火星进发,“嫦娥五号”向月而飞,它们搭载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麒麟操作系统,发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核心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在太空翱翔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安控系统……日月海天,国产自主科研的大国重器,频频闪现。
三
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
回首2017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事计定。这是泱泱中华的磅礴之音,这是未雨绸缪的恢宏战略。此后经年,世事步步为证。
计已定,何为策?数字经济的蓝图,细数壮丽河山。
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大数据战略”,此后每年一个学习主题: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数字健康……面对历史变局,中央保持战略有力,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一年年抓铁有痕,一步步踏石留印。从过往跟跑,到提速狂奔,至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8%。数字经济席卷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渗入昭如日月的复兴伟业。
四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数字经济是什么、怎么干?
它是守正创新的理论,不是一时兴起的噱头。2020年中央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划时代地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这一经典论点,升华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提出的“土地、劳动”双要素论、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论。五要素的经济理论将传播于莘莘学子、内嵌于生产生活。理论指引实践,它是照亮方向的灯塔,点燃梦想的能量。
它是自主创新的科学,不是生搬硬套的伎俩。美国以提高芯片供应链透明度为由,强制要求芯片企业提供商业数据,再次印证了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战略意义。中央企业,承担着自主创新的开路先锋,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国内顶级学术机构成立数据研究院,致力开展数字基础理论、制度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电子云亮相自主安全计算领域,定义先进、安全、绿色的“云数新基建”,确保每一行代码都保持中国原创。
它是安全创新的盾牌,不是栗栗危惧的惶恐。2018年,5000万脸书用户泄密事件,令世人哗然,“水门”“监听门”……我们无法得知,美国到底有多少个不可示人的“后门”。2021年,我国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制度巨擘划出护城红线,筑牢数字经济的关山屏障、金基银盾。
它是为民创新的初心,不是冰冷无情的代码。1月10日,广东省健康码“粤康码”因疫情突袭深圳后的周一早高峰导致流量爆增至140万次,超出承载极限,部分用户不能流畅使用。数字广东技术保障团队紧急应对,仅用一个多小时全部恢复通畅运行。反观世界上数字经济规模最大的美国,从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到2019年新奥尔良州大楼倒塌,再到2021年佛罗里达州大楼倒塌,空有数据化优势却以蜗牛般速度被网民戏称“考古式救援”。
数据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小小一个粤康码,映射着执政的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数字经济的产业实质和硬核内涵。
五
虎啸龙腾,凤舞九天,江山如此多娇!
2022年,必将在人类数字史上留下独特的颜色。
这一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海外游客将被允许使用中国的数字人民币,而不需要在当地开设银行账户。数字奥运一时引领时代风潮!
这一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我国网民规模和手机上网用户均超过10亿人。
当年巍然东南的“数字福建”,而今擘画江山的“数字中国”。自主安全计算,为虎添翼上云端,赓续奋斗再出发!
(编辑:武玲玲)